1、我们从小都是以绝对好坏的方向,脸谱化地去定义好人坏人:戴黑眼镜、黑口罩、看起来很凶的、带枪带刀的人,就是坏人。说话温柔、亲切,没有武器的就是好人。 直到现在,我们的孩子在幼儿园接受的防拐教育,都是以如何防陌生人诱拐的方向进行的。 但真实世界不是动画里非黑即白的世界,孩子和我们一样,生活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。可是,要怎样在孩子认知能力内,让他们明白,区别好人坏人不是看这人是谁,而是看他的行为是好是坏? 学龄前的孩子,思维发展常常是片面的。要让他们真正摸清好人坏人的界限,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。

3、教孩子辨别:判断一个人应该用什么标准?在纸上画几个格子,根据看、说、做这三方面,让孩子想想:好人看起来会是什么样子?他会说什么、做什么?但如果只是“看起来”像好人,却做了坏事、说了坏话,你还会认为他是好人吗? 比如:微笑+不说脏话+打伤人。问孩子,这样的人你觉得是好人还是坏人。 这会让孩子孩子意识到:相比外貌和语言,一个人的行为才是区分好坏的关键。

5、我们可以一边和孩子讨论,一边完善这份表格。 比如问问孩子:私密部位不能给爱心圈外的人摸,但老师要给私密地方抹药;或者医生要做检查,可以吗? 孩子回答后,再提醒他:妈妈和老师说过的,就可以;妈妈在旁陪同时,可以让医生检查。 这样的聊天越细致、越深入,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就越强烈。 孩子的自我保护,需要的正是在获取丰富的信息、对事情和行为的本质有了更多的感知后,形成的对好坏行为的界限感。 只有这样,他们才会对坏的行为说“不”,才会把坏的行为主动说出来。而这一瞬间的时机,或许就能得到逃脱的机会,得到及时被帮助的机会。 我们不可能无时无刻守护在孩子身边,让他对危险能够警觉,察觉到危险时能够勇于向家长求助,才是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保护。
